作者:辜樹仁 2015-10-13 天下雜誌583期
你聽過不用水泥、由只租不賣的建材「縫」製而成的建築物嗎? 荷蘭將在首都的史基浦機場旁,打造全球第一個循環經濟城市,改變追求產量、製造污染的線性經濟,創造環境與經濟雙贏。
荷蘭一直是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國家之一。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Schiphol Airport),是航空城發展的典範。以「與水共存」觀念發展的治水防洪系統,更是許多被水患所苦的國家,想要引進的技術。
最近,荷蘭政府又推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要將「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當作未來經濟的新引擎,同時把荷蘭打造成全球邁向循環經濟的矽谷、創新中心。
終極目標,是要從根本改變人類社會從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二十世紀初福特發明生產線以來,強調量的成長、消耗大量資源、產生大量廢棄物的「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發展模式。
建立循環經濟的Uber平台
這個已經醞釀了五、六年,被稱為「循環經濟熱點」(NLCH,The Netherlands Circular Hotspot)的大型計劃,由政府、企業、學術及NGO等二十五個機構一起參與,在今年七月,由荷蘭王子卡洛斯親自宣布啟動。
「循環經濟熱點」計劃,以史基浦機場旁的貿易園區作為起點。首先,荷蘭政府將興建一座展覽中心,提供各企業展出自家現有、讓資源可以不斷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產品、服務或計劃。第二步是建立一個網絡平台,當作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的試驗場,讓參與計劃的企業、政府、研究機構、NGO,共同研發讓資源和原材料在產業鏈內不斷循環的方法和商業模式,尋找轉型到循環經濟的可能性。
這當中,包括建立一個仲介平台,讓企業找到自家的廢棄物會是哪家企業的原材料,或是哪家企業的廢棄物,是自己可以利用的資源。
「就是建立一個循環經濟的Uber平台,」荷蘭循環經濟基金會資深專案經理杜維德形容。
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在平台上發展出來的各種循環經濟商業模式,普及到全荷蘭各行各業。「我們將在此發展出全世界第一個循環經濟的商業生態系統,」參與計劃的史基浦開發公司執行長安薇萍(Jeanet van Antwerpen)在啟動儀式上說。
只租不賣的飛機引擎
循環經濟其實不是新趨勢,但荷蘭推動的,可說是「循環經濟2.0」,強調「經濟」兩個字,代表產品與資源的回收再利用,要形成新的商業模式。
這個新商業模式,強調一開始就要把產品設計得容易拆解、可回收再利用,讓產品和原材料停留在供應鏈內、不斷循環的時間愈長愈好,價值維持得愈久愈好。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最近幾年愈來愈多歐美企業,開始以「租賃」產品,取代「銷售」,也就是「賣服務」,不賣硬體產品。例如,英國飛機引擎製造商勞斯萊斯,賣「附加引擎的飛行時數服務」給飛機製造商。引擎的使用壽命到期,由勞斯萊斯將其回收、拆解,把其中堪用的零件再組裝成新引擎。換句話說,勞斯萊斯保留引擎所有權,飛機製造商只購買使用權。
如此一來,企業不需要不斷採購原材料、製造新產品,可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同時也大幅降低原物料價格波動對企業採購和庫存管理所帶來的困擾。消費者或客戶則可以花較少的錢,買到需要的「服務」。參與循環經濟計劃的荷蘭建商三角洲開發集團(Delta Development Group)的資深顧問布勞爾(Olaf Blaauw)解釋,這種商業模式,可以發掘產業鏈內,沒有被充分利用就被丟棄或閒置的資源,矯正過去產品用完就丟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
近十年來,極端氣候讓原物料價格波動加劇,網路科技成熟,以租賃產品取代銷售的商業模式變得可行,加上一些成功的商業案例,讓循環經濟在這幾年,逐漸被政府和企業接受。
世界經濟論壇就在二○一四年成立了顧問委員會,將循環經濟納入論壇推動的六大計劃之一。
當建築物成了「建材銀行」
在荷蘭循環經濟計劃中,目前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三角洲開發集團的商業園區開發案「Park 2020」。
這個開發案,是現年四十八歲的執行長查赫利斯(Coert Zachariasse)想要為家族事業開創新局面的構想。
查赫利斯找來曾與荷蘭學者布朗嘉合寫《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一書的美國知名建築師麥唐納合作,開發了全球第一個運用循環經濟概念來設計的商業園區。Park 2020緊鄰史基浦機場,佔地六十萬平方英呎(約一.六萬坪),計劃興建包括商辦、會議中心、飯店在內的七棟建物,從二○○七年開工至今,已完工八成,有西門子等七家企業進駐,預計在一七年全部竣工。
整個園區除了一般綠建築常見的設計之外,最重要的是應用了「建材銀行」的創新商業模式。
所有建物使用可回收建材,並採用容易拆除、回收建材的設計。例如在施工方法上,幾乎不用水泥灌漿,而是像縫衣服一樣,把所有建材「縫在一起」,讓建物在使用壽命的期限內,可隨時根據不同需求,或是新建材、新科技的出現,更換建材,而使用壽命結束後,也容易拆除。最特別的是,身為建商的三角洲集團和建材供應商、營造商合作,讓建材供應商保留建材所有權。
也就是說,建商和營造商不「採購」建材,而是付給供應商「建材使用費」,等到建物因使用壽命結束而被拆除時,由供應商回收建材再利用,因此建物本身就像是個儲存各式各樣建材的銀行。
這種設計,對建商來說,因不需要大量水泥、不用「買」建材,可大幅降低建造和拆除的成本,省下的資金,可以提供客戶更好的物業服務。
對建材供應商來說,可減少建材折舊,拆除後回收再利用,重複「出租」建材,增加收入,尤其是鋼材。客戶付的租金,就拆分成建商的建案管理費、建材供應商的建材使用費和營造商的建造費。
布勞爾解釋,這個商業模式的運作方式,有點類似資本市場的共同基金,營造商、建材供應商就像出錢的投資人,建商是基金管理人,最後大家一起分配利潤(租金收入),拿回本金(建材)。
這個創新的商業模式,完全顛覆了現行建築業的遊戲規則,必須改變從設計、發包、採購到施工的做法,也挑戰建築師、建商、建材供應商和營造商的既有觀念和工作習慣,還牽涉銀行融資給建商的商業模式和法律規定,改變合約和產品價值的定義。
「改變大家的想法,是最困難的,」布勞爾說。
「過去幾十年來,樓地板面積、容積率,是建築業的首要考量,但循環經濟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價值,」查赫利斯對荷蘭媒體說。
原物料進口大國的新出路?
查赫利斯的大膽嘗試,到目前為止的結果是成功的,建案的租金收入,高於所在地市場平均價八成,每平方公尺獲利率也增加三四%,證明了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不但可行,而且比傳統模式創造更多價值。
如果把Park 2020和勞斯萊斯的商業模式應用到一個城市、國家,就可以形成一個不再需要依賴稀缺資源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正是六八%的原物料仰賴進口的荷蘭,推動循環城市發展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從一個拚『量的成長』的發展模式,轉變到一個拚『提升品質』的模式,」布勞爾說。「這將是個漫長的旅程,我們現在才在起點而已,」查赫利斯強調,「這個旅程的目的之一,是要證明企業可以是推動改變的引擎。」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1531&utm_source=dailybrief&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dailybeirf#sthash.KeKKm1G7.dpuf
留言列表